2018-05-24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当初以研究、试验和发射两弹一星为主要任务的第五研究院、第九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和东风、马兰、金银滩等国防基地,一大批科技人员及指战员们,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重走两弹一星路·追忆两弹一星人”活动启动仪式
恰逢我国建设核弹研究试验基地60周年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4周年之际,2018年3月27日,在浙江安贤园举行了“重走两弹一星路·追忆两弹一星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2018年5月24日, “重走两弹一星路·追忆两弹一星人”之旅开启了北京站活动。
24日上午,中新社浙江分社代表、浙江安贤园代表及二九(浙江)联谊会、20、21基地在杭老同志代表一行人参观了中华航天博物馆。
中华航天博物馆位于丰台区东高地,是目前中国航天技术最大的展示窗口,1992年10月落成开馆。展馆是一座雄伟的现代风格建筑,由序厅、主体大厅、高科技应用成果厅、分类系统专业技术厅几部分组成。中华航天博物馆坐落在北京中轴线天安门以南十多公里处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内。馆内现有展出面积1万多平方米。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门
主体大厅内展示着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实物及模型,它们曾多次将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卫星区中排列着“风云一号”、“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等10颗吕类卫星。大厅西部依次排放着运载火箭发动机系列,这是运载火箭的心脏。除此之外,在这里还可以领略到自天外归来的返回式卫星回收舱实物的勃勃英姿,欣赏到著名的“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发射澳星飞行全过程模拟演示的壮观场面。整个博物馆,以运输火箭和卫星实物,数百种模型和近千张照片,构成了一幅中华航天腾飞图。
24日下午,“重走两弹一星路·追忆两弹一星人”北京站座谈会开始。
鉴于浙江为“两弹一星”研制和中国核工业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为配合浙江两弹一星奉献者纪念园建设而开展的重走两弹一星之路系列活动,特邀在京老将军老专家及部分两弹一星元勋家属举行畅谈两弹一星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座谈会。前来参加的有来自全国各发射、试验基地、研究院及多军种的两弹一星老将军、老专家、功勋者家属、主办单位、及在杭老同志代表30余人。
嘉宾签到入场
从各卫星发射基地到核试验基地司令员,从中国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成员到221厂副厂长,座谈会现场,当年风华绝代的青年如今已满头华发。“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将在新时代赋予新的意义,也更将值得后人铭记。
两弹一星老将军及老专家将自己珍贵的纪念品捐赠给浙江安贤生命博物馆
为了让“两弹一星”精神代代相传,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和浙江安贤园联合发起的“追忆两弹一星人”故事征集,作为“重走两弹一星路”系列活动组成部分之一,在下午的座谈会上也正式开启。本次征集面向所有浙江籍或生活在浙江与“两弹一星”事业密切相关的人员,内容包含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生活、与此相关的重要事件及令人难忘的人物等。故事将收录于2019年年初出版的《艰难的岁月——两弹一星人的故事》一书中,借此传递“两弹一星”精神。